【“北京社科”博士后风采】秦锋砺:求真务实,学以致用
编者按:为加强我院博士后工作宣传力度,展现在站博士后良好精神风貌和学术水平,激发在站博士后聚焦中心工作,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大局的热情,我院博士后工作站特推出“‘北京社科’博士后风采”专栏,定期刊发在站博士后系列介绍。现推出系列介绍第三期:
秦锋砺:求真务实,学以致用
秦锋砺,法学博士,2023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23年10月至今为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博士后期间在法治研究所从事法学专业研究。截至目前在《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法理》《学习论坛》《湖南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博士后入站已近一年,入站以来,通过多次参与院处室所的各类活动,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完成从学校学生到研究工作者的身份转变。
学以致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作为科研人员,入站以来最深刻也最直观的感受是科研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产生的转变。在校期间,囿于学生身份和所学专业较强的理论性,研究和学习基本是通过书面理论学习的形式展开,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具有思辨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学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其理论研究终究要直面社会现实。入站以来,通过参与所里的调研,让我对社会实际运行秩序与法治所倡导的理想秩序间的张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研究方法的重心也从思辨转向了实证,也更切身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学无止境:处处留心皆学问
博士毕业意味着学生身份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入院以来,通过参与院内的各种活动以及对院职能定位的了解加深,自身眼界也得以进一步开阔。例如在要报撰写上,发现问题、收集论据、分析对策可行性、形成有效的论证链条等在方法上都与论文写作有所不同,自己仍需要继续提炼经验、总结方法,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学习和探索。再例如本人因本硕博均毕业于政法院校,对“社会科学”内涵的理解较为单薄,入站以来在与其他专业同事交流的过程中更是扩宽了自己审视、理解和研究社会的不同视角,这种学科理念和视野的交叉经常也能为法学研究带来新的灵感。
做学问既要想得通,也要讲得透
博士在校期间一直是知识“输入”状态,入站以来,有幸参与了院里的“理论微宣讲”,这为知识“输出”提供了契机,也为学术反思带来新的体会。与学术会议不同,“理论微宣讲”的听众以村居民和基层党务工作者等群体为主,他们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上经验丰富,但理论化、专业性稍显不足,这就需要围绕如何让听众听懂而将术语通俗化,确保宣讲效果的实现。理论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能够讲清楚道理、指导帮助解决问题的才叫理论,像这种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不叫理论研究,叫自娱自乐”。对于学者而言,如果“想得通”是理解知识、展开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那么“讲得透”则是将理论研究反馈社会,确保其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