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治发展论丛(2022)》
《北京法治发展论丛(2022)》立足首都法治实践的前沿性研究,刻画首都法治建设的发展变化,体现遵循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和贯彻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及服务首都法治发展的基本立场。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成果如下: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建设首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新格局。首都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立足首都新规划,全面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与基层法治,打造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新布局”,拓展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城乡均衡化“新发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首都经验”。
二、聚焦首都工业遗产开发保护利用,重塑首都城市发展新格局,焕发城市新活力。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市聚焦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积极落实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要求,认真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首钢、京西煤矿等工业遗址的创造性转化利用,形成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京西模式,脱离低段位竞争而谋划新理念指导下的转型发展,引导推动首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关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平台企业劳动争议程序设计与劳动者权益保护模式构建。当前,平台企业骑手身份复杂,平台企业用工样态差异明显,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平台与骑手之间合意模糊,平台用工合同刻意回避合同法律性质,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严重相悖。研究建议引入“不完全劳动关系”的规制路径,将平台劳动者纳入劳动法框架内进行调整,建立分层分级保护的思路:在平台用工中符合传统劳动关系特征的劳动者,受到劳动法的全面保护;对于具有灵活性的平台从业者,给予劳动者部分的权利保护。
四、着力推进首都公证行业执业理念体系建设,推动首都公证行业高质量发展,践行公证为民、公证利民的初心使命。2021年以来,北京市普遍设立公益性的公证服务部门,托底保障重点人群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大幅降低涉民生类公证法律服务收费标准,总计减轻首都社会负担约1.5亿元。同时,将公证纳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诉源治理机制中通盘考虑,积极开展“公证+调解”服务,协助党政机关开展涉法涉诉案件化解、重大突发案事件处置、行政执法等工作,充分发挥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维护市场交易安全稳定等领域的支持性、服务性、保障性作用。
五、不断建立完善专利纠纷仲裁解决机制,推动首都知识产权纠纷矛盾多元化解。针对专利纠纷诉讼过程中的技术与法律专业知识门槛导致法院诉讼资源呈现紧缺状态,部分替代性解决机制因专业性不足而无法发挥作用,研究建议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专利纠纷可仲裁,建立专门的专利仲裁机构或改革现有仲裁机构,制定专门的专利仲裁规则,充分利用我国仲裁机构的专业资源,扩大可以担任专利仲裁员的人选范围,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专利纠纷仲裁解决体系,以保证仲裁方式解决专利纠纷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实现首都知识产权纠纷的多元解决。
六、推动首都智慧法院建设与互联网司法规则体系建立,不断提升首都司法公开智能化水平。当前智慧法院建设背景下司法公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司法公开与隐私权及个人信息保护相互交错,司法公开与舆论监督相互影响,技术水平制约司法公开效果,疫情下互联网+庭审公开造成隐私泄露风险增加。研究建议考虑建立事前告知与事后反馈机制,注重隐私保护、增强技术保障,提升司法公开质效、加强社会参与,推进舆论监督与司法公开平衡发展,使司法公开制度建设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需求。